这条通往未来的路,并不在遥远的天边,要我们跋山涉水才能找到。而是我们站在这里,就在深中,即可以创造的路。
昨天,深中官网上挂出的一条公告引发了深中许多学生的争议。这条名为“深圳中学总体改造四期工程项目建议书批复”的公告,主要介绍了深中总体改造四期工程的几个重大项目。这份公告中,有一句话十分引人注意:“根据7月份的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国际体系拟在四期工程改造施工期间移至深圳中学泥岗校区过渡办学18—24个月,四期工程改造完成后回迁。”也正是这句话,引起了深中学生的一片热议。
简而言之,这次热议的话题就在于:“国际体系即将搬去泥岗校区”。
围绕这个话题,许多深中学生一边在朋友圈上转发,一边发表自己的观点。就笔者观察,在转发了与话题相关的内容的学生中,不支持这一做法的占大多数。当然,这仅为笔者自己的观察,或有偏差,仅供参考。
下面,笔者想就这件事情,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
笔者认为,学校的此次决定,其实在无意中打压了深中的社团与学生组织,这也是笔者在朋友圈上看到的较多的一种观点。国际体系的学生一直是深中众多社团和学生组织中的高干,乃至社长或主要负责人。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一直活跃于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与校园事物。然而倘若国际体系迁至泥岗校区,这些国际体系的学生显然无法仍旧像从前一样十分自由地参加校内的各种活动。这对于国际体系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丧失了培养自己综合素质的大好机会,对于校内社团和学生组织来说,显然也有非常严重的打击。尤其是一些以国际体系学生为主的社团,很难想象在国际体系离开之后,它们将如何继续生存。而其他社团和学生组织,也很有可能因为国际体系的搬迁而失去“半壁江山”,以至于无法正常运转。笔者很难想象,深中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中,倘若少了国际体系学生的身影,将会是怎样一番萧瑟的景象。
二
国际体系搬至泥岗校区,在笔者看来,实际上也斩断了一部分深中文化与深中精神的传承。譬如这一届的高一新生,他们初入深中还没多久,有很多人刚刚适应了深中的生活,还没来得及好好体会曾让无数深中学生自豪的“深中文化”、“深中精神”,还未认真品尝作为“深中人”的滋味。然而,他们很快就要搬离这片深中精神诞生的校园,迁往一处还没来得及涂抹深中历史气息的地方。与他们而言,这短短的几个月,就是他们与“深中精神”、“深中文化”几乎唯一的接触了。这于他们而言,怎够理解“深中”这个词语的丰富含义呢?同时,就学校所发的公告来看,国际体系至少要在泥岗校区过渡办学18个月。18个月之后,又一批新生已经入校,并且已经开始高中的学习生活数月乃至一个多学期。这些新生中的国际体系学生,显然也要前往泥岗校区上学。对于他们来说,“深中精神”,“深中文化”,“深中人”,这些词语,在泥岗校区与晒布路的地理隔离中,是不是已经形同陌路了呢?我们怎能保证,这样分两个校区的教学活动,不会使深中的校园文化与精神在国际体系上产生断层?这对于那些因向往深中精神与文化而来到,难道又公平吗?倘若因此而与他们所向往的深中失之交臂,不知他们是否会心痛乃至后悔。而深中精神与文化的传承如果因此受到影响,心痛的人又应当是谁呢?
三
笔者觉得学校独独将国际体系搬至泥岗校区的行为,其实是在无意中撕裂了国际体系与深中的关系。深中分为四个体系,每个体系各有特色,这是所有深中学生都知道的事情。然而,不知大家是否发现,国际体系与其他体系,总有那么一点点不一样。这当然与国际体系的学生最终要走向国际有关,然而这只会影响国际体系的教学方式与其他体系的不一样,却不能成为其事事都与众不同的理由。这次学校将国际体系搬离晒布路,显然是又一次“特殊化”地对待了国际体系。但是,无论如何,国际体系是深圳中学的一部分,并且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笔者想,无论是国际体系的学生和老师,还是其他体系的师生,一定都不希望国际体系与深中“撕裂”,成为一个与深中其他体系“渐行渐远”的“国际部”。
四
笔者在包括这一事情在内的校方近期的种种行为中,感受到了校方对学生感受和意见的忽视。前几天闹得沸沸扬扬的公共自习室改成日进堂事件,就是如此。纵然学校并没有任何官方性质的公示或通知,纵然学生在朋友圈、微博、人人上闹翻了天,纵然有学生针对这件事提了许多在笔者看来颇为可行的意见。然而学校未曾有过一丝半点的回应。倒是在高三月考中出现的与“日进堂”一事有关的语文题目,令人感到了似与小孩子置气一般的哭笑不得,同时也让很多人对校方的态度大失所望。
而这次,学校也同样没有尊重学生的感受。将国际体系搬离晒布路,于国际体系的学生而言,不仅仅会对旧校区恋恋不舍,对新校区难以适应,同时“搬家”一事本身就十分麻烦。而如前文所说,许多社团和学生组织也会因此而出现运转问题。国际体系学生对晒布路上的深中的不舍,社团成员之间的感情,单元之间、体系之间的情感,这些都是作为深中学生非常看重的东西。然而学校采用这样简单直接的“一刀切”的办法来搬迁国际体系,显然是在伤学生的感情。与此同时,此次国际体系搬至泥岗校区的事情,始终没有一份官方的公示,也没有任何针对国际体系乃至全校学生的正式的建议征集。当然,学校或许有自己的理由,或许认为校方,或者公告中所提及的“校长办公会”可以直接作出相关的决定。但笔者仍旧为此感到悲哀。真正的民主,在笔者眼里,是无论何时何地均考虑大多数人的感受,而不是迫于所谓制度的压力而刻意为之,一旦到了民主所不能涉及之地,就置多数人于不顾,以少数人为决断的依据。深中始终挥舞着“民主”的大旗,在笔者眼中,这份“民主”却已然失去了其最初的风采。
五
笔者对于刚刚修好的“成美楼”,实在想要提出质疑——既然“成美楼”已经修好,大大方方地座落在了深中的校门口旁,为何不可以将B栋原有的所有事物直接迁至“成美楼”呢?学校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成的“成美楼”,为何一直不投入使用?自“成美楼”修成至今,笔者也从未听闻学校对其使用方式有任何说法。一座大楼空荡荡地放置在校园的显眼处,却要国际体系舍近求远搬至泥岗校区,恕笔者实在无法赞同这样的做法。
同时,对于学校的“改造工程”,笔者也有一点小小的疑问。就笔者所知,深中校园内近期有三个工地。一个是修建“成美楼”的工地,另一个是修葺“深中书院”和“日进堂”的工地,这两个工地已经完工,但也备受大家争议。还有一个工地是现在仍在施工的“有品楼”工地。国庆节前曾有传闻说国庆之后“有品楼”即可作为第二食堂开放。然而笔者满怀期待地在长假后返校却发现此处仍是一片尘土飞扬,丝毫没有完工的迹象。这也令许多学生和笔者一样感到非常失望。也就是说,从现在的反应来看,学校的“改造工程”并没有受到大家的一致支持。相反,围绕相关话题的质疑似乎一直没有停止。在这样的情况下, 学校仍旧要立刻拆除B栋,是否有些不妥呢?一是深中长期作为“施工工地”,无论对学生还是老师来说,都会对学习工作有很不好的影响。二是施工所导致的粉尘和灰土,也会影响学校的校园环境。自进入深中校园至今的一年多,笔者从未见到过一个干干净净,没有尘土的深中校园。这样接二连三的改造、施工,已经使深中师生感受到了诸多不便。如今各个工地终于趋近完工,是不是也应该给深中校园和深中师生一个喘息的机会,而不是火急火燎地开始下一个工地施工呢?
当然,学校说B栋是危楼,笔者自然百分之百的相信学校在这方面的判断。但拆除与搬离是两个并不相违背的事情。国际体系搬离B栋之后,稍稍予以深中一点闲暇,再开始下一个工程,笔者觉得也未尝不可。而国际体系搬离B栋,也并不意味着非要到泥岗校区去“安家”。深中校园内并不缺少闲置的教室乃至闲置的教学楼,为何不可以在深中的另一个地方给国际体系找个“家”呢?
最后,笔者想说,学生才是校园存在之根本,所以无论如何,校方应以学生为重,而学生也应意识到自己的权利。不论是哪一件校园内的事情,学生都有权质疑并建议,而学校也应当仔细考虑学生的感受。唯有双方多加沟通交流,才能创建真正美好的深中校园。
当校方舍近求远将国际体系搬至泥岗校区,当校方在一件有一件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上置学生感受于不顾,当校方忽视了深中精神、深中文化的传承于深中而言的重要性时,笔者想要借用王占宝校长十分喜爱的一句话:“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而这条通往未来的路,并不在遥远的天边,要我们跋山涉水才能找到,而是我们站在这里,就在深中,即可以创造的路。
路在脚下。
愿国际体系与深中,都能有更好的未来。
『注:笔者今日(10月17日)才知悉国际体系搬迁至泥岗校区一事,匆忙之中完成此作,若有疏漏,还望见谅。』
『注:图片出自于深圳中学八单王卓越同学』
《涅槃周刊》
本文来自《涅槃周刊》,搜索“涅槃周刊”或点击右上角即可关注我们公共号,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任何建议可直接回复,我们将尽力为您呈现更丰富的内容。
微信号: